“今年,我的提案重点关注种子和耕地两个关系中国‘饭碗’的要害,并提出具体建议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吴德长期从事动物营养研究,他认为,目前我国的种猪、在产祖代蛋种鸡、乳企奶牛等种源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,畜禽种业突破性品种缺乏,地方品种资源普查、保护和利用体系不健全,科研投入不足,产学研结合不紧密,动物种业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,动物种业顶级人才缺口较大。
针对提高我国的畜禽种业国际竞争力,吴德提出“3个加”策略。要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,通过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、活体基因库、各级育种制种基地等,开展良种动物选育等关键环节研究,实现遗传物质保护。要加大畜禽种业研发投入,建立健全动物种业运行机制,打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,以企业运作为方式,以种业为主营业务,实现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”协同发展的规模化、高效率育种创新融合体,不断推动优良种畜研发推广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。要加快学科、人才、平台建设,建立以生物技术为核心、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高科技动物种业育繁体系,健全畜禽性能测定体系、遗传评估体系,完善育种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,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,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行成果转化、充分参与科研成果推广,做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。
在调研中,吴德发现,投入不足仍然是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短板。以四川为例,按现行标准测算,要建成达标的高标准农田,由于地形差异较大,不同类区建设投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,平原地区、丘陵地区、盆周山区每亩投资需求分别在3000元、5000元、7000元以上,部分条件更差的地方甚至需要每亩投资上万元。“虽然四川实现了亩均3000元的投入标准,超额完成了中央下达的亩均1500元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,可四川一些地区经济底子薄、众多州县刚刚脱贫,缺口依然很大。”吴德说。
为此,吴德建议构建“一条例、三层次”的资金保障体系,加大并用实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。要尽快颁布《农田建设条例》,实现分区分类指定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,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、有章可循,确保中央财政、地方预算和社会资金三方投入能够落实落地。具体而言,中央财政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承担更多的支出责任,成为最可靠的资金保障;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市、县两级地方人民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、支出责任、管护责任,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;要鼓励继续出台高标准农田投入政策,引导金融资金、社会资金更多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。